对特斯拉的补贴,是对战略的背叛

1  

补贴战略

众所周知,新能源车是靠补贴生存的。

虽然表面上电动车代表着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、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前进方向、代表着未来生活方式的演进形态,但它终究价格昂贵,又被挥之不去的里程焦虑所笼罩。消费者是很现实的,不会因为你环保又节能就乖乖为你买单。说起来,靠烧煤为主发出来的电,究竟是不是比燃油更环保,仍然存在很大争议,一时半会大概也争不出来个所以然。

总而言之,仅从商品本身的角度考虑,电动车远谈不上有竞争力。在国人看来,其主要卖点在于“不用摇号”和“不限行”,以及被补贴过后“贵得不太明显”。这些无疑都属于政策红利。可想而知,若没了政策倾斜,电动车的销量必定惨烈,车商们连回本都困难。

但社会在发展,技术在进步。电动车的种种弊端,如成本过高、电池能量密度不足、配套充电设施很不完善等,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好转。鉴于燃油车的完善空间已经不大了,可以预见,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,电动车一定会成为超越燃油车的好商品

只是,那个时间点,显然不是现在

可若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发展电动车,我们就又要落在别人后面了。

在燃油车时代,我们祭出“市场换技术”大旗,一边打开国门,一边大力引进技术,相关的配套产业链也发展了不少。结果在整车制造上还是一言难尽,与顶级车企的差距并没有怎么缩小。但在电动车技术上,我们的积累并没有比别人落后多少,可以说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。

此时,靠大力补贴把国内的电动车产业养起来,进一步可提升“中国制造”的国际竞争力,退一步可减少国家对石油的依赖。从经济、产业、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形象的角度来看都是大大的有利,可谓一举多得。

但此项国家战略的执行,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。

政策一出,嗅到钱味的投机者们便前赴后继地涌了过来,用自买自卖的方式骗取了大把的补贴。数据的确是被拉高了:2014、2015两年,我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率都突破了300%。然而,整个产业有没有因此受益就不好说了。2016年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出手对乱象进行整治,结果销量增长率应声下落至53%,不及2015年的1/6。

其后,补贴政策越来越向高续航、高能量密度的电动车倾斜,没有核心技术的“骗补车”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。2018年,更是引特斯拉入华,把这条超级“鲶鱼”丢进了池塘,逼着国产电动车自强不息。

2  

壮哉特斯拉

作为一家外资车厂,特斯拉在我国得到的支持,即使没有“绝后”,但也绝对是“空前”的。

原本,国外汽车企业要想扎根中国,是必须和中方合资建厂的。但特斯拉却突破了这条限制,得以独资建厂。

光是“独资”还不够。由于你懂得的原因,“拿批文”永远是横亘于在华企业(包括内资与外资)面前的一座大山。可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,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3个月,用不到5个月完成主体建设,第一批Model 3更是提前半年完成生产计划。

特斯拉得到的扶植不止于此。2019年3月,它拿到了四家中资银行提供的5.2亿美元贷款。12月,它又拿到了90亿元的有担保定期贷款和22.5亿元的无担保循环贷款。就在这个月的7日,特斯拉还从工行那里拿了40亿的无抵押循环贷款。

特斯拉这家企业,每年都要亏损10亿美元左右(2019年的情况比较好,只亏了7.75亿美元),一不留神就处于破产边缘。2018时账上一度只剩3个月的现金流,且融资进展不顺。2018年至2019年美国大量基金连续不断地对特斯拉做空,巨大的压力更是让马斯克崩溃、当众吸上大麻。一言以蔽之,特斯拉那是相当的缺钱与艰难。中资银行们给的这笔钱,岂止是雪中送炭,简直就是雪中送暖炉,还带上一锅卤煮。

此外,国产Model 3被工信部纳入了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》,每辆车可以享受2.475万元的补贴,一点也不落后于国产电动车。

在特斯拉最艰难的时刻,中国从供应端的廉价地、宇宙建设速度、招工培训、巨量资金到消费端的国民补贴,都给予了特斯拉全方位无微不至的优惠照顾与超级待遇,而这些特殊待遇让一众国内车厂都直呼“羡慕嫉妒恨”。同时期,造车新势力的良心代表企业蔚来,却是资金链紧张,融资一波三折,创始人都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。中国给予特斯拉的超国民待遇,直接给予了特斯拉底气、让资本市场有了信心,直接助推其股价一路飙升。从2014年9月到2019年9月这5年的时间里,其股价是不上不下,基本没动。但从2019年9月到现在,不到1年的时间里,它的股价足足拉升了230%。

与股价遥相呼应的,是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高歌猛进。2019年,特斯拉在华销售4.78万辆,全球销量36.75辆,超越比亚迪成为世界第一。2020年的前三个月,特斯拉在华销售1.67万辆,超越了第二名(比亚迪全新秦EV)和第三名(北汽EU系列)的销量之和。

如此看来,特斯拉这条“鲶鱼”的确是搅和了国产电动车市场的“水”,不但令“南郭先生”们大惊失色,甚至令业内的每一位良心玩家都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。看起来,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够不够激烈、够不够国际水准了。如今我们唯一要担心的仅仅是

——这条鲶鱼会不会把大家都咬死。

在电动车这个市场中,特斯拉是与众不同的存在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:即使不靠补贴,它的车也卖得出去

电动车的困境在于,从性价比的角度讲,它真的不怎么样。卖得贵不说,还得为充电的事操碎了心。但特斯拉不同,它从一开始走的就是高举高打的路线,瞄准的是那群根本“不在意性价比”的用户。

拿特斯拉的Roadster来说,这玩意与其说是一辆车,倒不如说是个高科技玩具,虽说毛病可能有一堆,但实在是酷炫吊炸天。加上马斯克本人“三次元钢铁侠”的称号,特斯拉这个品牌是自带光环的。拥有一辆Roadster,哪怕根本没开过几次,人设也顿时高大上了起来,“科技范”“时尚”“新潮”“环保”的标签一下子就贴上来了。至于做工好不好、充电方不方便、电池能用多久,那都是平头百姓才会考虑的事情。

这个世界很有趣。如果你一开始瞄准的是“在意性价比的人群”,那么很快,这群人会瞧不起你。但若你一开始瞄准的是“不在意性价比的人群”,那“在意性价比的人群”便会对你趋之若鹜,砸锅卖铁也要买你。

轿车天然有着“奢侈品”的性质,它的消费者是极愿意为“光环”买单的。所以,当价格有些“亲民”的Model 3问世,人民大众再也把持不住了,挥舞着钞票高喊买买买。特斯拉一向面临的都是产能不足的问题,从来不为“销售量不足”发愁。即便Model 3的价格日常随意变更、电机间或抛锚、客服一贯高冷,也终究阻挡不住群众的购买热情。

如果有这么一辆车,从价格、性能、外观都与特斯拉别无二致、甚至稍稍胜出,消费者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特斯拉。更何况,特斯拉在整车设计、电池管理、电机电控方面,还是能爆出行业几条街的。

与这样的电动车为敌,不光是国产电动车抵挡不住,就算是燃油车领域的资深玩家也抵挡不住。以今年3月数据为例,Model 3在华销售10160万辆,干掉了宝马5系(9592辆)、奥迪A6(9532辆)和奔驰C级(9421辆),将BBA打了个遍。

此时,我们不免要惊呼:“还有人能阻止特斯拉吗?”

以及,“国产电动车还有救吗?”

3  

战略意图的背反

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个问题:引特斯拉入华,到底是为了什么???

给新能源车补贴,是怕他们打不过燃油车,还没发展起来就先被打死了。若是这个逻辑,又为何要补贴战力不虚燃油车的特斯拉?

首先,在中高端电动车市场上,毋庸置疑特斯拉占领了制高点。在得到不弱于国产电动车的补贴与扶植力度后,特斯拉可以说是没有敌手的。只要它在价格上不间歇性作死,在芯片上不挂羊头卖狗肉,并顺利解决产能问题,吞掉这块市场可以说悬念不大。

那么,留给国产车的就只有中低端电动车这块市场。问题是,中低端电动车的需求实际上是伪需求,它是被政策和补贴硬生生造出来的市场。随着补贴的逐年退坡、行业渐渐回归纯粹的市场竞争后,这个市场是否还能存在都是个问题。除非有一天电池技术突然大爆发,电动车变得价格便宜量又足。但技术发展的事情,谁又能说得准呢。

总之,特斯拉入华,绝对会让国产电动车玩家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,这是毫无悬念的事情。同时,这些电动车商是需要竞争,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。但问题是整个行业还很脆弱,还没到能经得起风浪的地步。正因为如此,它们才需要补贴、需要政策扶持。这么早就把特斯拉引进来,还给予超国民待遇,我们究竟是要扶持国产电动车,还是要打压他们

有人认为,虽然特斯拉入华,可能会让国产电动车商很受伤,但对整个电动车产业毕竟是有利的。特斯拉是美国公司,但上面用的零件都是国产的。根据计划,到2020年底,国产Model 3零部件的本土化率将达到100%,纯种的Made in China。

但特斯拉之强,从来就不是强在零部件。在成立之初,特斯拉的元器件统统是外包的,全部来自于那些传统的行业玩家,但这并不妨碍它通过突破常规的整车解决方案,打造出了惊艳时代的潮车。特斯拉的核心技术,还在于其电池管理能力和电子电气架构,它们亦是较难超越和模仿的。更不用说,特斯拉最大的核心竞争力,实际上在于构筑在其产品与品牌形象之上的巨大光环。

与燃油车相比,电动车的“软件”重要性大大提升,而特斯拉的“软件”恰恰是我们难于模仿的。只是实现了零部件的国产化,并不能让我们成为电动车的强国,也无益于推动本土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。正如:在很大程度上,iPhone是一部Made in China的手机,但苹果的荣耀和收益仍属于美国。

要想让我国的电动车成为一个强势行业,道路只有一条:那就是打造一个或几个强大的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整车生产品牌。这个“中国品牌”应当具有华为或阿里那样的执行力、创新力与战略定力(而在比亚迪、北汽、上汽、吉利等传统车商和蔚来、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身上,我们暂时还看不到足够强悍的狼性和定力),同时要在中高端电动车市场能够与特斯拉一较高下。汽车这个行业,从上往下打容易、从下往上打则是异常艰难。若不能占据中高端市场,就始终矮人一头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引入特斯拉,能否催生出本土车商的狼性、创新力与定力?

这就相当于把一头狼丢进孩子的卧室里,让他们厮杀一番。如果厮杀过后,孩子不仅活下来了,而且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,剽悍得不需要解释。

可孩子要是没活下来呢?

狼还赶得走吗?

要知道,为了扶植电动车产业,我国还是花了巨量真金白银的。其补贴力度之大,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挪威超过咱们。光是2017、2018两年,国家就补贴了313亿元,这还不算巨量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所花的费用。与此同时,以火力发电为主的我们,也并未能从电动车的普及中获得多少环保上的好处。

毫无疑问,为了发展电动车,我们是支付了高昂成本,甚至付出了火电环保代价的。但我们认为这些付出是有战略价值的,所以要坚定地做下去。这个逻辑是说得通的。在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下,我们看到:付出有了成果,国产电动车行业有了起色。

但在这个时间点上,却又突然对原本陷入泥沼的特斯拉伸出援手,仿佛特斯拉是咱们的纯种民族企业一般,给予了它超越本土车厂的前所未见的扶植,支撑它做大,这却反过来威胁到真正国产电动车的生存。这个逻辑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。

如果我们追求的是自由竞争、让市场说话,靠看不见的手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,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扶持这个产业。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更长期的利益,追求的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,那么的确应该补贴电动车,但绝不该在这个时间点引入特斯拉。“扶持中国电动车产业”和“引入特斯拉”这两件事,在战略意图上是完全背离的,势必会令两个意图都落空。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一无所获,甚至陷入更大的困境。

还记得当年的微软Office入华吗?从我们选择微软作为政府办公软件指定供应商的那一刻开始,市场便被彻底地改变了。微软的到来并没有令中国的办公软件市场百花齐放,而只是导致无数的国产办公软件沉沦、甚至死亡。市场终走向垄断,我们再无翻身之力。如今,我们最担心的便是,相同的事情会不会在电动车市场上再次重现。

战略意图的背反,永远是最致命的事情!

对企业来说如此,对国家亦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