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留学启示(上)丨史上最惨烈的屠杀,正在这个行业上演》中,我们谈到了留学行业大机构们的“流水线”玩法。
它们的服务表面上看是在帮留学生省事,但实际上会大幅降低他们的申学成功率以及录取学校的档次,令他们与顶级名校绝缘。更糟的是,这种服务会扰乱留学生的升学乃至职业发展规划,令他们白白错失调整与自我提升的最佳时机,为他们将来的不适应与蹉跎埋下种子。
在流水线留学机构盛行的大背景下,留学生群体在宝贵的成长与申请期不断被机械化与教条化、进而导致整体素质是在不断下行的,而这也导致了“留学生”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提升、身份越来越不值钱。从长远的视角来看,它会从根源上抑制留学的需求,从而令整个行业的前景蒙上阴霾。
所以,无论这类流水线式的机构多么大行其道,它们绝对不会是留学行业的未来。
1. 教育的实质
一个行业能够长期存在、乃至茁壮成长,一定是由于它能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。
流水线式的机构们,看似营收利润两开花,但问题并没有真正创造价值。确切地说,他们创造了价值,只不过完全是负面的价值。
由于这类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,留学行业的口碑自然只好江河日下,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诛笔伐。
尽管如此,留学教育的需求仍然是真实存在的。
那些即将启程申学之旅的学生们,无疑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。他们必须整合自己过往的经历,认真地思考: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;必须做出(或许是人生第一次)的关键抉择,决定自己将走向何方;他们必须为设下目标,并为弥合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奋斗不已。

对于他们,这一定是始料未及的重大考验。说实话,以他们的阅历与人生积累,是断然难以独立应对这样的考验的。他们需要帮助!
——前提是,这个助力来自于真正的“教育者”。
很多人以为,“教育”如盖楼,“教育者”设计好蓝图,然后用“知识”给楼宇添砖加瓦,学生就会被塑造成自己设计的样子。
但实际上,“知识”这东西,是不可能由一个人灌输给另一个人,而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发掘的。
所以“教育”更像种树:种子能成为参天大树,靠的是它自己的生命力量。而“教育者”应做的,是在恰当的时间浇水施肥,为树木修剪繁枝、避免它长成歪曲的模样。
故而,一个真正的“教育者”,一定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真正的潜能。他们要尊重学生的内在潜能与个人意愿,从而规划出真正适合他们的方向(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申学成功率,把自己手上的学校强推给他们)。“教育者”应当试图去理解学生,感受到他们的不安、退缩与焦虑,鼓励他们不要放弃,让他们重拾信心与勇气。
“教育者”的一切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,学生自身的动力与天赋是他们最能依仗的利器。因而他们的服务一定高度针对性、定制化,同时又有着长远的规划。他们的目的,应当是帮助学生们在申学中成长,而不是为了申学而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;他们应该顺应学生的本性去塑造经历,而不是任意捏造与粉饰学生的经历;他们应当把学生的闪光点体现在文书上,而不是替学生写一篇毫无个性的文书。
他们永远不应该、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。
但说实话,当他们的学生,一定是很累的。
因为,成长,从来就不是坦途。
开公司,讲的是利润和现金流;而做教育,多少是需要些理想的。
这种有理想的留学机构,是存在的。但由于商业上的原因,它们发展得远不如那些流水线式的机构逍遥滋润。
于是,这种“教育者”型的机构往往被铺天盖地的广告、被水军震耳欲聋的呼声掩盖了。消费者要花一些心思,才能把它们找出来。
2. “教育者”式的留学机构
教育行业和医疗行业很像,都属于专业性极强,且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。其表现是:消费者很难鉴定服务质量的好坏。而这些服务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,需要很久以后才能看出来。
“既然看不清里面的门道,那我就认准最有名的”。因此,人们无论大病小病,求医时一水儿地认准三甲医院;在购买教育服务时,也是锁定了名师大咖。
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,大机构们通常都会聘用一些所谓的“大咖”(比如前招生官、教育参赞等)充门面,并把这些人放在所有宣传材料的显著位置,看着挺唬人。问题是,这些“大咖”的名头挺响亮,但教育背景却未必强,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懂怎么指导学生。招生官们的日常工作是筛选(而不是指导)申请材料,官员们更是普遍没有一线的教育经验,指导文书、规划提升项目之类的,他们其实是不怎么懂的。
说起来,有这种背景的人,在国外真的是多如过江之鲫。招聘网上随便挂个广告,就会一大票人前赴后继来应征。他们就是想挂个名,挣点快钱,即无专业素养,亦无耐心。实际上,像是申学指导、文书撰写之类实打实的工作,都是那些相对“廉价”的国内顾问来做的。而这些顾问自然也不专业,素质也不高,他们给学生的信息,很多都是提前百度出来的,自己也没有真正研究过。——学生们本是想购买专业的服务,结果却把命运交到了一群“不比你懂”的顾问手中。
学生们如果想避开陷阱,找到“教育者”式的机构,首先需要懂得一个道理:挂出来的名人有多少光环,根本不重要;重要的是和你面对面交流的那个人到底是什么水平。如果一家留学机构光是给自己包装了一堆头衔,结果你连顾问的面都见不到,根本不知道和你邮件联系的那位究竟是猫是狗,这事儿就非常可疑了。
一家“教育者”式的机构,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。什么样的顾问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?首先,这些顾问自己就得是毕业于大藤校的精英。道理再简单不过了:打过胜仗的将军才能把新兵迅速训练成好兵。如果他们自己都没有能力考取顶尖院校,又凭什么能指导你、把你送入梦校?
而且,他们在校成绩要好,是全A毕业的那类人。这一方面说明他们能极好地适应顶级学府的学习节奏,知道如何应对学业压力;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在思维能力、分析能力、学习能力、洞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上都超越常人,是精英中的精英,有能力做出周密、详尽、清晰的申学、学业、职业规划路径图。
值得注意的是:那些仍然在读的学生是不足胜任顾问一职的(许多在读的留学生都会兼职做顾问,挣点学费钱),因为他们根本没走完“申学-就读-就业”的全流程,并不能站在职业发展的全局视角上给予解答。说得更直白些,他们根本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,其阅历不足以给别人指点迷津。
但也不是说顾问越老越好,老一代人离开校园太久了,思想上难免会有些因循守旧,其思维模式和时代未必能完美合拍。他们还存在精力不足、难于与学生共鸣共情等问题。
另外,那些“拥有藤校的硕士学历、但本科院校比较普通”的顾问也不是合适的人选。这个道理不难懂:上名校的本科要比上研究生难得多,这点中外都是一样的。美国很多顶级藤校每年只招收2千名左右的本科生,但却招收1万多名硕士生,其差值之大很能说明问题。
一名合格的顾问,不光是自己的学历要过硬,也得有拿得出手的成绩。机构说“我们把多少多少学生送进了名校”,这个数据是没意义的,关键是这个顾问“把多少学生送进了名校”。实际上,最重要的其实也不是“把多少学生送进了名校”,而是“把什么水平的学生送进了名校”。
你把一名天赋、意志力都属于一流的学生送进了Top30的学府,那这根本不算“战果”,而是都可以算作“丑闻”。顾问的职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量、兑现他们的潜能,把孩子送进高于他们水准的梦校才是真本事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顾问非得要把学渣送进哈佛才算有功,但他们为学生制订的目标,应该是那些学生“跳起来能够得着”的院校。
总结一下,有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顾问,应该具备以下条件:
- 本科毕业于国外顶级学府,即俗称的大藤校;
- 大学期间成绩全A;
- 有社会经验,但年龄不会太老,能够理解年轻人,并产生共鸣;
- 有大量的留学指导成功案例,能把学生们送入略高于他们水平的学府。
而且,学生必须能够实打实地频繁见到这些顾问的面儿,频繁与他们有深入的交流。不能是你网站上挂着一个顾问,实际上给学生提供服务的是另一个人。
有人可能会问:你对留学顾问的要求这么高,那留学这买卖还做不做了?
不好意思,如果想让留学教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,做到对学生真正负责,那就得用这个标准要求它,不得半点马虎。
显然,这样的顾问,在市场上一定是稀缺的。无论你砸多少资本进去,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。
教育本身就是个“慢”行业。用“快”行业的玩法玩教育,最后只能把大家都玩死。
如果一家留学机构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扩张冲动,为规模而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,那么,它是不配以“教育者”自居的。
3. 变革正在发生
近年来,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,那就是一些“教育者”型的机构在留学市场的激烈拼杀中活了下来,并且在稳步地成长着。
究其原因,非常重要的一点是:家长群体的逐渐觉醒。
留学行业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,已经历了30个年头。消费者群体对于海外教育、留学生就业前景、留学机构经营模式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。一部分头脑清醒的家长也明白了“留学只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”的道理,因而越来越在意留学教育的质量与结果,并对于营销导向的留学机构有了更多的警惕。
而这正是“教育者”型机构能够存活、并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原因。
当然,这也是与一批教育者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。他们怀抱梦想,又不脱离现实,小心翼翼地在社会价值与商业利益之间寻找着平衡点,并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呼吁。总体来说,这些机构中的多数仍处于非常“稚嫩”的阶段,从盈利模式到服务内容都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,但他们的努力,是每一个接触到他们的人们都能看得到的。
我们就见过这样的一个留学机构,它会在为学生提供申学指导之前,先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心灵激发咨询项目用以唤醒梦想、释放压力、明确目标(他们称之为“心灵成长项目”)。在最初了解到这个业务时,我们感到十分吃惊(甚至觉得好笑),因为“申学”和“心灵成长”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。
而这家机构的理念是:绝大部分的准留学生在申学阶段都会承受极大的压力,在心理上处于相当脆弱的状况。同时,他们身上往往会存在与父母关系外热内冷、不跟父母说心里话、缺乏人生动力、反感主流价值观等种种问题,不过这些问题通常都被掩藏了起来,并没有得到家长们的关注。但在申学的挑战前与过程中,这些问题便会爆发出来。——59.6%的学生,都会在申学阶段内心里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满或不理解,其形式包括“冷战”、阳奉阴违、不耐烦、叛逆父母、情绪低落麻木等。

“这些心理与家庭层面的问题不但是申学的阻碍,也是发展职业生涯的阻碍。它们就像是在鞋里的小石子,看似无关紧要,但旅途越是遥远,其危害就越大。”这家留学机构的教学总监如是说。“我们的心灵成长项目看似是在不相干的事情上花费了时间,但实则能帮助孩子们唤醒梦想、明确目标,显著提升斗志和信心,让他们和我们的顾问向着一个方向奔跑。之后我们的工作开展就会顺利许多。”
除了心灵成长之外,他们还设置了动力激发、天赋潜能挖掘等特色项目。“从本质来说,‘学习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,如果他动力不足、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,那无论你怎么‘灌输’、怎么‘填鸭’,孩子都是不可能成才的。动机、潜能方向、人格发展……这些是一切的起点、一切的基础,所以必须先处理好。至于死记硬背、刷题备考,那些只是辅助手段。”
“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们为什么那么青睐那种应试类的培训机构,因为如果我们只看‘分’的话,这些手段确实效果可见。但它们的问题也非常明显,就是‘后劲不足’,而且对‘分数’以外的能力成长毫无帮助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一点,所以才会那么痛恨国内的‘应试教育’,想把孩子送到国外。但在送孩子出国的时候,他们又把‘应试’的套路搬了过来,这实际上是很不明智的。”
不论明不明智,“顺应客户”永远是在财务上最划算的策略。但对“教育者”来说,他们思考的不应该是“开展什么样的业务能为我赚来更多的利润”(虽然利润的确重要),而应是“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们来说,什么样的业务是他们最需要的”。一家机构首先要创造价值,之后商业才会存在。抛开价值不谈的商业模式,统统都是空中楼阁。
一家真正的“教育者”机构,应该能以终为始,从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出发,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,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眼前的“申学”上。他们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体式的成长服务,以职业规划为起点、以申学为关键节点,预先考虑他们留学后的学业与就业,并统筹与实施一条完整的成长路径。他们应该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提升素质与才能,让他们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。
这样的机构,无疑是稀少的。
不客气地说,留学行业是个充满污秽的行业。这里有着太多的骗局,太多的乱象,太多是非不分的家长,又有太多的学生成为了流水线上的牺牲品。
但同时,我们也应看到那些已然觉醒的家长们,应该看到有一些教育者挺身而出,向着这乱象呐喊着,努力地令留学机构回归教育的本质。
我们相信,在未来,家长与学生们一定能学会鉴别好的机构。
所以,希望是在的。
时间终究会去伪存真、去芜存菁,将最好的事物留给这个世界。
百森咨询
成立于2005年,业内领先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
在北京、美国两地设有战略研究中心与未来领导力研究中心
与哈佛大学、麻省理工在商业研究方面有长期深度合作
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